1,489 | 6 | 2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自我如何构成的问题贯穿于列维纳斯思想的各个阶段,自我构成以及他异性在其中的作用成为他人问题的先导。在自我构成中,他者承担着双重超越的作用。他异性不仅仅承担着引导主体进行超越的作用,而且承担着引导自我构成、使自我得以从匿名性中逃离并凝聚自身的作用。具体而言,从“沉降”的超越出发建立自我的内在性生存,这是自我构成的第一步。再经由“升越”(形而上学的超越)向他人敞开,这是自我构成的目的,也是列维纳斯他者哲学的伦理目的。自我的生存结构、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结构、主体性与他异性的原初关系都在这种双重超越的张力中得到展示。双重超越最终以“神圣性”为指向,使列维纳斯能够通过他者的他异性走出一条“破出存在”“别于存在”的超越之路。
Abstract:德里达,2022年:《暴力与形而上学》,载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列维纳斯,2016年:《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a:《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伍晓明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b:《论来到观念的上帝》,王恒、王士盛译,商务印书馆。
2020年:《伦理与无限: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王士盛译,王恒校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林华敏,2020年:《从内在性到超越——让·华尔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性影响》,载《哲学动态》第4期。
单士宏,2018年:《列维纳斯:与神圣性的对话》,姜丹丹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刚,2013年:《享受:在元素之中存在——试析勒维纳斯的生命现象学》,载《学术月刊》第3期。
Altez-Albela,F.,2011,“The Body and Transcendence in Emmanuel Levinas' Phenomenological Ethics”,in Kritike 5(1).
Bautista,S.,2013,“The Development of Levinas' Philosophy of Sensibility”,in Philosophy Today 57(3).
Bergo,B.,2005a,“Ontology,Transcendence,and Immanence in Emmanuel Levinas' Philosophy”,in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35(1).
2005b,“What Is Levinas Doing?Phenomenology and the Rhetoric of an Ethical Un-Conscious”,in Philosophy & Rhetoric 38(2).
Calin,R.,2006,“Le corps de la responsabilité,sensibilité,corporéité et subjectivité chez Lévinas”,in Les études philosophiques(3).
Levinas,E.,1974,Autrement qu'être ou au-delà de l'essence,La Haye:Nijhoff.
1976,Noms Propres,Paris:Fata Morgana.
1982,éthiques et Infini,Paris:Librairie Générale Fran?ais.
1987,Hors Sujet,Paris:Fata Morgana.
1993,Dieu,la mort et le temps,Paris:Bernard Grasset.
2004,De Dieu qui vient à l'idée(1982),Paris:Vrin.
2013,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Paris:Vrin.
Wahl,J.,2016,Human Existence and Transcendence,W.Hackett and J.Hanson(trans.and eds.),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在《从实存到实存者》(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中,列维纳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这种“有”(il ya),它表示着一种没有任何实存者的存在之一般的状态。关于“有”的经验类似于某种关于黑暗的经验,一种“就算什么也没有,但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有某种东西,有这一事实本身也是不可否认的”(Levinas,1982,p.46;列维纳斯,2020年,第23页,译文有改动)。
(2)朱刚曾指出,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自然”是匿名的存在的另一种说法。(参见朱刚,第73页)
(3)“obsession”一词一般被译为“困扰”“纠缠”,该词与列维纳斯常使用的“人质”一词同源。“人质”的拉丁词根是“obses”,指作为战争俘虏的人质。“obsession”代表了一种非自愿的遭受侵扰的状态,因此该词也可作“强迫症”之义,这种强迫甚至构成了一种被害的妄想,因此也常被译为“顽念”“妄念”。“obsession”表明了自我受到影响的极端状况,极端到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最终叛离自己的意识。在列维纳斯的语境中表示他人令我困扰,使我受到强迫却又无法摆脱的全然被动的状况。将“obsession”译为“纠缠”突出了他人的支配作用,但总会给人一种能够摆脱纠缠的嫌疑,而且“纠缠”带有浓重的负面含义,也未能显示出“obsession”的无条件之义。因此,本文最终采取伍晓明在《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中的“萦怀”这一译法。(参见列维纳斯,2019年a,第207、439页;Levinas,1974,p.108)“萦怀”一方面弱化了“纠缠”“胁迫”可能给人带来的他人具有暴力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他人萦绕于我、困扰着我、缠缚着我、伴随着我、使我无法摆脱的含义。
(4)列维纳斯认为穿过这种无面状态并不等同于超越,他本人并不将这种“沉降”看作超越,但他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却又以“沉降”的超越为前提,这是他本人的纠结之处。阿尔特斯-阿尔贝拉敏锐地看到列维纳斯前期的“逃离”概念其实已经是“对超越根本的瞥见”,或是“朝向无限和他异性的持续动力”,这与列维纳斯整个“超越的计划”是吻合的。(see Altez-Albela,p.36)
(5)伍晓明将“intéressement”译为“关心”,将“désintéressement”译为“无私”(参见列维纳斯,2019a,第9页;Levinas,1974,p.3);《论来到观念的上帝》的中译者王恒、王士盛则将“intéressement”译为“耽于存在”,将“désintéressement”译为“破出存在”(参见列维纳斯,2019年b,“前言”第1页;Levinas,2004,p.5)。本文倾向于将“intéressement”译为“耽于存在”。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565.59
引用信息:
[1]张荔君.他者的双重超越——列维纳斯思想中他异性在自我构成中的作用[J].哲学动态,2023(12):89-96.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编号20&ZD03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