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 2 | 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奥利金的灵魂先在学说对理解自由意志问题有重要意义。在《上帝之城》第11和12卷,奥古斯丁重点批评了这一学说。在奥古斯丁看来,奥利金主张灵魂先在,进而主张灵魂的善恶与身体的好坏相配,这一说法既与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相悖,也与人在宇宙中应有的地位不符。奥古斯丁的批评尽管部分切中要害,但没有充分把握灵魂先在说的用意和复杂性。一方面,奥利金提出灵魂先在学说,主要是为了回应灵知派的挑战,以维护理性造物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灵魂先在说并非没有考虑到上帝创世的善好目的,恰恰相反,它极大地保证了上帝创世时的绝对平等,缓解了神义论的难题。不过,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灵魂先在说一旦推向上帝创世的初始阶段,就会引发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类似的原始质料问题。
Abstract:(1)Augustine,Civitas Dei,11:23:1.以下简称CD,并以文内注形式标注引文出处。本文所引《上帝之城》中译文皆参考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2)关于奥利金的自由意志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作用,参见Origene,I Principi,a cura di Manlio Simonetti,UTET,2010,pp.77—79;以及吴功青:《奥利金的自由意志学说——以“形质论”为中心》,《世界哲学》2017年第6期。
(3)参见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26—29页。
(4)严格来说,这几派在具体主张上有细微的差异,但出于写作的方便,本文统一将他们归入灵知派来讨论。
(5)Origen,De Principiis,2:9:5.以下简称DP,并以文内注形式标注引文出处。《论首要原理》的希腊/拉丁文以及法文翻译主要参考Origène,Traité Des Principes,introduction,texte critique de la version de Rufin,and traduction par Henri Crouzel et Manlio Simonetti,Du Cerf,1978;意大利文翻译参考Origene,I Principi,a cura di Manlio Simonetti,UTET,2010;英译本参考Origen,On First Principles,John Behr (ed.and tra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中译本参考奥利金:《论首要原理》,石敏敏译,香港道风书社,2002。文中所引《论首要原理》的文本,是在希腊/拉丁文本的基础上,参照英译本和中译本进行调整的结果。
(6)关于斯多亚派和奥利金的关系,参见Michael Frede,A Free Will:Origins of the Notion in Ancient Thought,A.A.Long (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pp.102—124。弗雷德(M.Frede)认为,晚期斯多亚派已经有了自由意志的萌芽,而“奥利金严重依赖于晚期斯多亚派的自由意志学说”(p.113)。但本文认为,弗雷德过分夸大了斯多亚派的自由意志属性,从而也就夸大了斯多亚派对于奥利金的影响。诚然,斯多亚派承认一种作为内因的“同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是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的自由,即它并非绝对自愿性的自由。甚至,在某些斯多亚学者那里,这种“内因”也是被决定的,从而导向了彻底的命定论。关于斯多亚派的决定论和自由的关系,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4卷上册,人民出版社,2010,第523—549页。
(7)A.Armstrong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ater Greek and Early Medieval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pp.190—192.
(8)奥利金在不同文本中表达了对于灵魂轮回转世的反对意见,如“我们不希望把灵魂如何受困于身体(虽然不是通过轮回转世)的真理扔在一个未受教育的无知听众面前”(Contra Celsum,5:29)。中译文参见奥利金:《驳塞尔修斯》,石敏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322页。
(9)主流学界普遍认为奥利金持守“灵魂先在说”,如夏德威克(Chadwick)、克鲁策尔(Crouzel)、达涅卢(Daniélou)等;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说法提出挑战,认为奥利金所谓的“灵魂先在说”不过是古代到现代的学术史产物,奥利金无论从《圣经》还是教会的教义中都不可能得出这个观点。参见Mark Edwards,Origen against Plato,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2,pp.87—122。
(10)④ Daniélou,Origene.Il genio del Cristianesimo,traduzione dal francese di Silvestra Palamidessi,Edizioni Arkeios,2010,p.255,p.262.
(11)需要指明的是,这并非任何意义上的非理性主义或神秘主义。对奥利金来说,自由意志就其特性而言是先于理性的。在奥利金之后,从奥古斯丁到康德,基督教思想家一直致力于探索意志这种纯粹自由的奥秘,越来越明确地揭示出了自由与恶的内在关联。最典型的是康德,他将基督教的原罪转写成人性的根本恶(radical evil),又将根本恶视为自由的必然结果。关于康德的思考,参见吴功青:《康德的“根本恶”思想与自由理论》,《哲学门》第2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奥利金:《驳塞尔修斯》,第266页。
(13)奥利金在解释创世时天体或野兽之分时,用的是一般性的身体。而在解释同种性质的理性造物如人的差别时,用的是处境。这等于说,雅各生前的灵魂好于以扫,所以获得了更好的身体。一方面,他获得人的身体而不是野兽的身体;另一方面,就他和以扫都有身体而言,他的人生处境也更好。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在此将身体和处境两个词基本放在一起使用,共同表明理性造物的处境。
(14)夏德威克指出,“尽管质料问题的解决对于人性概念和救赎教义至关重要,但奥利金对于质料在神圣意图中的确切地位从未有过清晰的和决定性的意见”。参见Henry Chadwick,Early Christian Thought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86。
(15)关于斯多亚派对主动原则和被动原则的认识,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4卷上册,第484—510页。
(16)中译文参见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柏拉图对于这种无序性的质料有过多次描述,比如“神在看可见事物时,发现这些事物不稳定,到处乱窜”(30A),“模式所压模于其上的材料就必须是无形式的,不具有任何它后来所接受的、所承载的形状”(50D-E),等等。在图宾根学派看来,质料的这种永恒性的原始存在表明,柏拉图将这种“不定的二”与“努斯”一起,视为事物的双重本原。参见先刚:《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第294—300页。
(17)Daniélou,Origene.Il genio del Cristianesimo,p.263.
(18)关于奥古斯丁对原始质料、恶与自由问题的讨论,参见吴飞:《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二章“善恶的开端:天使的创造与分裂”,特别是第76—102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503.1
引用信息:
[1]吴功青.奥利金的灵魂先在说[J].哲学动态,2020(03):55-63.
基金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