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 | 4 | 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拉康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深刻指出两者各自实践模式的异同来实现这种突破的。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本文首先概述了弗洛伊德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欲望、思维和行动三者间关系的主要观点,由此凸显出这两种实践模式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其次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不能自制"问题的分析,揭示两者在根本立场上的重大差异;最后通过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展开,彰显出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对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为基石和代表的整个西方理性主义伦理学传统的突破及其深远意义和宝贵价值。
Abstract:[1][9][10][11][20][25]Jacques Lacan,be SeminaireⅦ:L'e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Seuil,1986,p.46,p.39,p.38,p.45,p.39,p.39.
[2][22]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10页;第169页。
[3][4][5]Aristotle,The Nicomachean Ethics,KHackman,tra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p.140,p.330,p.330.
[6]J.O.Urmson,Aristotle's Ethics,Basil Blackwell,1988,p.80.
[7][8][19][21][2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9,第186页;第218页;第212页;第218页;第219页。注释[21]的引文参考了上述哈克曼(H.Hackman)的英译本略作改动。
[12][13][14][16][17][18][27][28][29][31][33]Sigmund Freud,"Entwurf einer Psychologie",Aus den Anfangen der Psychoanalyse 1887~1902,S.Fischer Verlag,1975,S.361~362,S.360~361,S.337,S.335,S.335,S.380,S.368,S.369,S.376,S.338,S.306o关于注释[12],弗洛伊德在《规划》中区分了来自外部世界的、外源性的量Q与来自个人内部的、内源性的量Qn。由于前者无法直接进入到精神活动中而只能通过“投注的复合性”(Komplexit(a|¨)t der Besetzungen)来得到表达,因此弗洛伊德也称后者为“精神量”。
[15]弗洛伊德在《规划》中构想了φ、Ψω、ω三个系统,大致相当于他后来所说的知觉、无意识和意识系统。
[23]Justin Gosling,"Mad,Drunk or Sleep?—Aristotle's Akratic"(以下简称MDS),Phronesis,1993(ⅩⅩⅩⅧ/1),p.102.
[26]从亚里士多德本人关于两种同时进行的实现活动会相互干扰这一点出发,高斯林(Justin Gosling)提出所谓的“竞争实现理论”(theory of competing actualisations),认为“两者(愿望和欲望——笔者注)不可能同时获得完全的实现……在不能自制者那里获得实现的是欲望,并且这就导致了选择无法被完成”(MDS,P.102,P.104),故其理解问题的思路实际上也与此处所述的观点相似。
[30][32]Sigmund Freud,Formulierungenuber die zwei Prinzipien des psychischen Geschehens,Gesammelte WerkeⅧ,Imago,1943,S.233,S.230.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82-091
引用信息:
[1]卢毅.欲望、思维与行动——从拉康的视角探讨精神分析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之间的关系[J].哲学动态,2015(02):62-69.
基金信息: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精神分析与心理咨询临床的伦理基础研究”(2014SJD0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