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 | 28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彭富春.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三联书店(上海),2000.
[2]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余 虹.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暨南学报(哲社版),1996(1).
[4]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文艺研究,1999(4).
[5]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书店,1995.
[6]彭富春.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1(4).
[7]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哲学研究,2000(8).
[8]李 钧.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李醒尘.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
[10]王庆节.海德格尔:走向澄明之境;周国平主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章国锋、余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诗学;郭宏安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张祥龙.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彭富春.现代性的意义.学术月刊,2001(1).
[14]彭富春.现代与后现代思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3).
[1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史可扬.美学的转向———海德格尔哲学美学的当代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17]王一川.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中国社会科学,1993(2).
[18]周 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周 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研究,2000(11).
[20]蒋孔阳、朱立元主编(朱立元、张德兴等著).西方美学通史(第六、七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1]胡自信.海德格尔论真与美.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
[22]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23]张贤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纲.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83-06
引用信息:
[1]张贤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2(02):23-26.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