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 9 | 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G.H.V.赖特:《知识之树》,陈波等译,三联书店,2003,第165页。
[2]颜青山:《“伦理转向”还是“技术转向”》,《哲学动态》2002年第10期。
[3]参见赵庆杰:《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4期。
[4]参见高国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当代转向》,《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5]转引自郑富兴:《麦金太尔的美德教育思想》,《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8期。
[6]参见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12]转引自关英菊:《对话与商谈如何可能:以哈贝马斯商谈伦理透视多元社会之伦理建构方式》,《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8]参见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21-29页。
[9]转引自赵凯荣:《美国伦理学研究转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1期。
[10]参见陈真:《“囚徒悖论”:道德的合理性和国民的道德教育》,《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1]张华夏:《科学与人权———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50周年》,《开放时代》1998年第6期。
[13]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需要拓展三个认知路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4]参见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8-37页。
[15]钱广荣:《道德悖论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82
引用信息:
[1]王习胜.道德悖论研究的学科价值[J].哲学动态,2009(09):51-55.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德悖论现象研究”(08BZX06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义逻辑悖论方法论与科学理论创新研究”(06JA7200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