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 “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及其之用

    沈壮海;

    “最大法宝”论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新的规律性认识。将“两个结合”称为“最大法宝”,清晰定义了其在我们党的“法宝”体系中的根本性、关键性、管总性地位。“两个结合”之所以是“最大法宝”,在于其事关根本与全局、事关各类“法宝”之“成”与“用”,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应当遵循的根本规律。在百年历史进程中锤炼形成的“最大法宝”接受了百年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百年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与智慧结晶。“法宝”得之不易,真正掌握、用好也不易。这是因为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透彻掌握还是对极为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中国实际的认识,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两个结合”问题上,如何既“明体”又“达用”,切实把“最大法宝”自觉运用好,是我们应当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用好“最大法宝”,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整体性,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研究中华历史文化,要增强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创造的自觉。“两个结合”升华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指向新的创造。守正创新,既是“两个结合”形成的思想法则,也是“两个结合”的本质要求。

    2025年09期 5-1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阐释

  • “主谓颠倒”之前的主谓关系理论——马克思从鲍威尔转向费尔巴哈的思想路径

    周阳;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接受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理论,是因为他此前已经构建出了与费尔巴哈主张相似的主词—谓词学说。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及相关笔记中,通过重新阐释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概念判断”,强调“上帝存在”是一种康德式的主观综合判断,作为谓词的“存在”取决于作为“个体”的主体的“实践”和“知觉”。在重视知觉、感觉这点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非常接近。马克思之所以还“需要”接受主谓颠倒理论,是因为费尔巴哈抛弃了主谓关系的辩证结构而完全转向主词,这不仅使主体与感觉的关系更为紧密,还以感觉为中介使作为主体的诸个体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而此时的马克思仍然执着于主词向谓词的转化,只是这种转化关系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马克思理解为客观的运动。

    2025年09期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通向一门“内在的科学”——费尔巴哈的泛神论与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宋一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内部,费尔巴哈哲学常被简单地视为“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但从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来看,费尔巴哈还以某种动态化的“斯宾诺莎主义”回应了泛神论之争,率先挑战了黑格尔的沉思哲学。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将这门新科学命名为“内在的科学”,它强调自然之于思维的本体论优先性,倡导一种主体与对象共生共存的“空间的自由主义”。自然由此被赋予了活力,它是一种由“类”——普遍的流动性——所支撑起来的生命层级。费尔巴哈的黑格尔批判曾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机械自然观的挑战和对自然历史基础上的“身体化时间”的论述,为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类话语”的借用不能被简单地划归为意识形态话语,它延续了生命哲学的视野,通过对资本主义人类世的反叛论述了人类生命形式的开放性和可塑性。由此一来,从“类”到“社会”的转变显露出深厚的哲学基础,需要被细致地考察。

    2025年09期 2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 当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尝试

    吴飞;

    对历史问题的哲学思考本就是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核心领域。近年来,哲学界对历史问题的关心表明当代中国哲学建构已触及极其要害的问题并进入深水区,且开始直面一些更大的挑战与危险。与一百年前的局面不同,当前学界对历史哲学的关注,既是中国思想多年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世界格局与国际学术界总体趋势的中国回应。“再天下化”是未来中国历史哲学必将深入讨论的重要内容,但中国思想的传统资源如何面对多元化的当代世界,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2025年09期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从“天下时代”到“新天下时代”:历史意识、世界秩序与新文明观

    陈赟;

    在《文明论的历史哲学》视阈中,现代性危机在历史意识层面的表现是当下主义的兴起,它意味着作为生存视野的历史意识之退隐。现代历史意识的问题起源于一种反历史的历史意识,后者在以犹太-基督宗教为背景的普遍历史叙事中有其文明论根源。这种普遍历史叙事在反向意义上导致了三重结果:一是历史主义,二是相对主义,三是当下主义。进一步检讨这种反历史的普遍历史的起源,可将之上溯到各大文明自我奠基的“天下时代”。当前人类处在“新天下时代”的前夜,重新激活历史意识,需要一种超越进步主义叙事且以“文质彬彬”为归宿的新文明观。这种对未来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明在中国思想脉络中有其根基。

    2025年09期 52-6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试论“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两种自觉方式

    吴根友;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下的世界历史进程,就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从欧洲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过程,因而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与商贸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曾先后出现过“欧洲时刻”“美国时刻”,现在已经进入“中国时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人分别发出了“该中国哲学登场”“敢于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的呼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哲学界开始出现一些立足中国、观照世界的“横向超越说”“仁学本体论”“具体的形而上学”等理论。近年来,赵汀阳在政治哲学领域里激活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而提出“天下体系”的世界制度哲学,陈赟在历史哲学领域里从广阔的文明论视域讨论世界历史问题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这些哲学理论均以崭新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精神自觉。

    2025年09期 63-7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从中国理解历史——从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出发

    赵金刚;

    在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下,中国历史往往被视作静态和单一的模式;而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则强调文明的实体性和多元性,尤其是中华文明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是非本质主义、非目的论、非虚无主义、非个人主义的,根本上是在一个世界(“生活世界”)中的运思,这与西方所坚持的两个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思路存在本质差异。基于此,文明论的历史哲学是具体的形上学或事的形上学,试图通过实践参与创造历史本体,强调历史实践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亦强调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理解道的敞开性与真实性。

    2025年09期 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外国哲学

  • 论柏拉图原则理论的重构——假设与原则的区分作为评判标准

    易刚;

    在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研究中,安纳斯和图宾根学派对原则理论的重构被视为经典。安纳斯认为,柏拉图将作为数的原则的一和不定的二扩展到了几何大小的领域,并将它们仅仅限定在数和几何大小的领域中,而图宾根学派则没有这种关于原则的扩展和限定的观点。两者都认为《理想国》核心卷对重构起关键作用,如果将假设和原则的区分看作评判对原则理论的各种重构的标准,那么安纳斯关于原则的扩展和限定的观点违反了核心卷中假设与原则的区分,因而是不成立的,而图宾根学派则不会遭遇这种失败。

    2025年09期 9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政治哲学

  • 正当性、国家自主道德能力与政治义务:一个新论述

    朱佳峰;

    当前关于正当性观念的一个重要争论是,国家正当性是否意味着受治者的服从义务或“政治义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国家正当性的一个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维度——国家的“自主道德能力”。它意味着一个正当国家能够不完全依赖于先在的背景性道德而改变受治者的道德空间。一方面,辩护国家的自主道德能力,要求我们驳斥洛克式政治哲学;另一方面,“正义的自然义务”经重新阐释,可以说明为何在满足最低限度正义的国家中,其自主道德能力对应着受治者的政治义务。

    2025年09期 11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应用伦理学

  • “世界”作为动物伦理的生存论基础

    武小西;

    动物伦理学需要明确其核心主张:人对动物具有单向道德义务,要求动物权益其实是要求人类以特定的方式对待动物。这种对待方式基于人在生存论层面的自我理解:人并不直接处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而是生存在由人建立的“世界”之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应以“世界”为背景语境。人对动物具有单向义务,是因为动物以多种方式和人类生活形成了密切关联,是“世界”中需要以特定方式对待的一个特殊群体。人具有双重超越性,即运用技术建造“世界”和在“世界”中生成意义空间,动物也以被动的方式参与着这两种超越性。人在意义空间中对动物的安顿便体现为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这也是人确认自身意义的一个必要环节。

    2025年09期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科技哲学前沿与当代社会

  • 杜威尔信息哲学思想探析

    冯程宇;

    极致的统一与简约是科学哲学与逻辑哲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现有信息论或从概率与形式的角度出发,或从真理与语义角度出发,缺乏统一的综合性理论。而杜威尔区分了关于信息的量化与类型两个子涵义。量化信息是与概率及观测紧密相连的、具有非依附性的信息熵的表现形式。类型信息是与真理、实在、个体相关的标记,并且通过一定的保真度原则上可复现。在类型信息中,量子信息展现出了其独立性。在量化信息与类型信息的联系中,杜威尔信息观体现了辩证性和融贯性,从而达到真理与概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互补相成。

    2025年09期 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STIT逻辑中群体行动的哲学基础及其刻画方案初探

    贾青;

    在STIT逻辑中,行动者的独立性是其群体行动形式刻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这一要求导致STIT逻辑对群体行动的刻画无法展现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要克服这一问题,即在STIT逻辑中将群体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流刻画出来,就需要揭示行动者独立性这一要求的局限性,进而结合有关集体意向的讨论说明行动者独立性的哲学基础,即“主事性的承载主体只能是个体行动者”这一设定是有问题的。纠正STIT逻辑的原有哲学基础并初步给出几个可供探索的研究方向,或可有助于STIT逻辑的群体行动刻画方案的改进。

    2025年09期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