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 当代信息智能技术的本质与边界——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考察

    牛子牛;

    面对当代信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有的哲学反思倾向于将技术视作一种自主演化的孤立事物,而相对忽略了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技术演化路径具有筛选和塑造作用。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的产物,构成了一种旨在缓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技术修复”机制。信息智能技术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形成了紧密的耦合关系,这既导致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进路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也决定了信息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其限度深受金融资本逻辑的塑造。我们应当立足唯物史观,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深刻把握当代技术革命对人类命运的长期影响,合理应对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5年08期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论“听觉政治”何以可能——听觉感知的符码化运作、权力规训及治理逻辑

    祁程;

    当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石的声音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听觉媒介”从单一方式向多向度、场景化方向演进,也促使哲学文化基调发生“听觉转向”,使其成为社会公共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阈中,听觉与政治之间势必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联结,加之社会化主体的听觉能力又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紧密相关,这为“听觉政治”论题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听觉政治”有其特有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轨迹,听觉符码的隐形权力可以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听觉成为“身体—权力关系”这一权力话语方式中的指示符和传感器。在现代政治生活的表达规则及话语游戏中,听觉层面的声音配置被嵌入现代性的治理方式之中,它遵照可听性与不可听性相互交织的听觉伦理,体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性征的听觉治理逻辑。“听觉政治”的演进乃至整个听觉历史的书写,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感性认知方式及生存状态变革的历史进程。在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下讨论“‘听觉政治’何以可能”这一议题,可以为听觉感知政治化和听觉治理的哲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中国哲学的话语与形态

  • 理本论下的“心理相即”——陆象山思想新论

    许家星;

    百年来,有关陆象山心学的纷纭之论皆源于本体与工夫、理学与西学两个视角下心学论的错杂。“象山心学”乃阳明学兴起后之称谓,象山实以道学自居。就本体而论,象山思想理本论色彩颇浓,其“此心之灵”不离“此理之明”,充塞吾心宇宙者是无所逃避之理。“心即理”突出心理为一,并无与“性即理”对等之意义。象山工夫论基于“心灵理明”而以“发明此理”为目标,不外乎格物穷理、讲明真知与存心涵养、先立其大,收摄于复本心的心学工夫。象山思想乃本体论之理学与工夫论之心学的统一,是理本论下的“心理相即”之学,与朱子、阳明各有异同。在象山思想的诠释上,我们当努力摆脱“前见”,坚持面向文本而非逻辑先行的诠释立场。

    2025年08期 42-60+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草木何以当格——论高攀龙对程朱格物论的辩护与发展

    李卓;

    程朱格物论主张“草木之理须是察”,表面有“向外求理”的姿态,却有开启“逐物不返”的可能。这在经典诠释、学问思辨与功夫实践上,引发了相当多的误解、质疑和批评。历史上,围绕“一草一木之理是否所当格”,东林学派的高攀龙与顾宪成曾展开深入论辩。针对顾宪成的质疑,高攀龙明确提出了草木当格的多重理据,对程朱的主张予以积极辩护。其论说既紧扣程朱文本,阐释程朱原意;又遵循程朱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义理,抉发新见。高攀龙晚年在吸收阳明学“无着”胜义的基础上,紧扣“心”字,对伊川“在物为理,处物为义”的命题作出新的诠释。他既强调“致知在格物”而“循物为义”,又将“格草木”收摄于“明善”“止至善”的切己体察,使“格草木”在程朱格物论中的定位更加清晰,从而避免心学对此的义外之讥。高攀龙的论述充分揭示和深化了程朱格物论可能蕴含的丰富面相、义理层次和功夫特质。

    2025年08期 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东亚哲学

  • 李震相“心即理”解析

    李甦平;

    朝鲜朱子学经16世纪的“四端”与“七情”之争后,分为以李退溪为代表的朱子学主理学派和以李栗谷为代表的朱子学主气学派。李震相是朝鲜末期主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也是当时的三大“理”哲学家之一。他于43岁撰写的《心即理说》引发了朝鲜儒学史上三大论争之一的“心说”论争。李震相为了批判以田愚为代表的朱子学主气学派的“心为气”说,也为了面对朝鲜末期的西方暴力和文明冲击,强调要坚挺内心的力量,因此提出“心即理”(以心为理)说,其要点是“心理同质”和“心理同具主宰性”。李震相作为朱子学者,认为中国儒者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以心为气”,并对此展开批评。李震相的“心即理”说固守传统的儒家思想以维护传统的社会制度,在朝鲜社会后期的“卫正斥邪”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8期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当代西方哲学前沿

  • 人类推理的本性:研究取向与理论旨趣

    张留华;

    不同于学界对知觉问题的长久关注,把推理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来研究是新近才出现的哲学热点。为什么一个人要说“某人由Г推理得出Φ”,而非“想到”或“算出”Φ呢?如果说推理是“基于Г而相信Φ”,那么,这种“基于”究竟意味着何种关联?一方面,有别于心理联想,推理不只是一种被称作前提的态度在因果上引起被称作结论的另一态度。关键但隐蔽的一点是:推理者以为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支持关系,且不论此种支持力的强弱,也不论推理者所以为的支持关系是否符合实际。该“以为”要件赋予人类推理一种能动性内核,并令其外显出“奠基关系”“区分好坏”“负责任”等直观特征。另一方面,推理也并非依规则计算而已,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循规活动:凡是不受“探知求真”目标指引的活动,哪怕是在某种意义上遵循规则的,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推理。立足“以为”和“有目的的循规”要件,可以自然地解释推理概念何以内在地包含某种“好”(即“推理的摩尔现象”)但又不至于因此而认为凡推理都是合理的。对此限定性的推理概念,一种元哲学辩护是:理性不同于智力,是一种能动、负责任、可控制的“思维习惯”,而推理被认为是人类理性的一个重要衡量;维系推理与人类理性之间的这种纽带,不仅是“推理”一词日常用法的要核,也是推理在公众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备受推崇的根本原因。

    2025年08期 91-107+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智性的情绪与心灵的德性——情感主义德性知识论刍论

    方红庆;

    情绪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作为原初的认知机制,其认知效度始终面临诘问:情绪到底如何参与知识建构?情感主义德性知识论主张,智性情绪构成独特的认知模式是塑造理智德性的关键要素。其核心作用有二:第一,通过塑造认知方式与风格,培育尽责的品格德性;第二,通过优化注意力资源配置,发展用以提升知识水平的能力德性。据此,理智德性可重构为智性情绪驱动的求真倾向,知识则是展示理智德性的认知成就。情感主义德性知识论的优点在于,既统合德性的品格—能力二元结构,又以情绪重构德性知识论范式揭示情绪对德性心灵的深层建构。这让它优于德性可靠论和责任论,对当代德性知识论具有范式革新的意义。

    2025年08期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美德伦理学

  • 美德伦理学的哲学情境主义挑战及可能回应

    付文博;

    学界以往关于哲学情境主义的讨论主要聚焦于美德的实在性问题,而没有充分论及行为者的行为归因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威胁。哲学情境主义的根本旨趣并非对美德实在性的质疑,而是弱化甚或消解行为者与其行为间的美德归因。情境主义由以往的外在情境主义发展为新近的内在情境主义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旨趣。美德伦理学家可以通过区分规范和描述来回应外在情境主义的批评,从而至少对美德伦理学作出防御性辩护。但是内在情境主义的批评不仅会使这种辩护不可能而且还会威胁到其他规范伦理学。因为内在情境主义不仅质疑行为者获得美德的可能性,而且质疑实践推理的可能性以及行为者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必须明辨情境主义的根本旨趣,洞察其潜在威胁,进而给出针对性回应。

    2025年08期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应用伦理学

  • 道德发展可以还原为技术发展吗——基于对道德物化和道德增强的反思

    李志祥;

    道德物化和道德增强是伴随现代科技出现的新兴道德发展方式。道德物化试图将人类公认的道德规范嵌入特定的技术物,通过技术惩罚促进使用者的道德行为。道德增强试图改善个体的道德生物基础或提供合理的道德行为建议,借助技术增强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道德物化和道德增强都试图将道德发展还原为技术发展,在本质上属于道德发展还原论。它们不仅难以解决还原论必然会遭遇的“涌现”问题,还可能引发消除一切道德的巨大风险。传统道德发展方式从道德的自由本质出发,坚持依靠主体的道德能动作用从内部提升道德能力,但现实人性的不完善性往往使其成效不足。新兴道德发展方式从道德的物质条件出发,借助技术的规范塑造作用从外部促进道德发展,但道德的自由性质使其只能成为外部力量。因此,传统道德发展方式与新兴道德发展方式应该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开辟科技时代道德发展的理性之路。

    2025年08期 13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美学与美育

  • 悖谬美学:尔湾学派的美学理论与艺术批评

    李圣传;

    悖谬美学是尔湾学派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美学理论新构想。在反学科、反定义、超美学中,悖谬美学体现出非同一性的艺术分析立场,衍生出“悖谬理论”“贫穷理论”等标识性话语,还在跨学科交叉研究中促进了哲学、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在对德里达、利奥塔等哲学家思想话语的吸纳中,艺术家瑙曼通过艺术创作中视觉、身体、语言、声音等元素的表达,对固定的身份、秩序和结构进行了拆解,不仅瓦解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定义,还将悖谬美学付诸艺术实践。悖谬美学体现的是后现代社会中的悖谬逻辑,既表明了差异、矛盾、无序和不确定的知识状况,宣示了一种对整体性趋势进行抵抗的理论姿态,又有效回应了当代艺术话语的表征危机,在数智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08期 14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人物专访

  • 哲思与艺术的交响:中国学者的寻美之旅——访汝信研究员

    汝信;程宗颖;

    <正>一从哲学思辨到艺术鉴赏问:汝信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在拜读您的学术自传后,我对您的人生经历深感敬佩。从战士到学者,您一路走来可谓传奇。您在20世纪40年代末毕业于上海的教会大学,于50年代投身抗美援朝战争,随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贺麟先生展开学术研究。在此后的学术生涯中,您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悉心扶掖后学,引领、推动中国哲学与美学事业的发展。

    2025年08期 162-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