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完成与“无产阶级”的出场

    文兵;

    马克思早期主要从事的是法哲学批判,在1844年后则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马克思哲学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他通过此文"突然"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出场"。事实上,这种"突然"的背后,彰显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马克思在开始从事理论研究之初,就力图解决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规定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在深受黑格尔影响甚至在最初接受费尔巴哈思想之时,马克思曾把理论视为实践,似乎通过理论的批判就可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在他到达巴黎之后,通过研究和观察当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他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改变,提出"理论必须走向实践",并要求理论掌握群众,进而将无产阶级确立为担负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的出场,既是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重大成果,也是其所达到的最远之处。为了进一步探究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析它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客观经济结构的制约,马克思才开启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致思路向。

    2020年11期 5-1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 信仰与形势:旁观者向行动者的跃迁——对“近康德”的马克思哲学阐释路径的再思考

    刘临达;

    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通过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可以从多层面发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邃性和超越性。尽管基于"近黑格尔"的阐释路径,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历史规律性维度;但基于"近康德"的阐释路径,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主体性空间的保留,其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这使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关涉的社会关怀维度和信仰维度。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维度指出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关怀"和"信仰"作为实践内在推动力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基点的确立,保障了马克思语境中的"关怀"和"信仰"具有现实的此岸性,并为主体实践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关怀和信仰主体始终聚焦历史"形势"的变化,努力实现从旁观者向行动者的"跃迁",并不断培育和提升作为行动者的跃迁"能力"。

    2020年11期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思想三原则解析

    李昕桐;

    作为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一个隐含的支配性概念,马克思的"现实性"概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它经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实性"思想的扬弃,又经历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演变,以及后来继承者对"现实性"思想的发展,最终确立了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核心的内在结构和思想原则:第一,现实的辩证总体性原则;第二,现实的经济本质性原则;第三,现实的劳动实践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在逻辑上彼此关联、相互隐含,从不同侧面阐释了马克思"现实性"思想的内涵,即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劳动实践为起点,以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为本质,通过辩证总体性的方法,将现实的内涵置于唯物史观的实质当中。

    2020年11期 23-3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中国哲学

  • 作为“典范”的“规矩”——理解《孟子》的一个关键隐喻

    徐翔;

    "规矩"一词是我们进入《孟子》、理解孟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隐喻。通过波兰尼对"规则"与"典范"的分疏,可知在孟子以"规矩"类比"圣人"的相关论说中,"规矩"并非意指客观抽象的法条规则,而是作为"典范"而出场。就其客观品格而言,"规矩"在《孟子》的思想脉络中表现出教高于政、以卓越为指归、模糊性等三个特征。从而"规矩"不再是必须遵守的法则法条,而在于提供一个道德技艺实践的具体典范。而就其实践行动的旨趣而言,作为"典范"的"规矩"则在"圣人之风"与"意志之兴"中指引了德性生命生长的方向。

    2020年11期 32-40+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修身为本即是性学”——李材的“止修”工夫诠释

    李璐楠;

    面对阳明学造成的"玄虚""情识"之弊,如何重新建构一种能确保心性之间内在张力的理论体系,成为中晚明儒者的核心要务。作为回应这一问题的思想家之一,李材以"止修"立说,提出"修身为本即是性学",试图在朱子、王阳明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解决方式,以重建儒家的性命经世合一之学。通过对李材的"止修"工夫进行逻辑建构和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止修"工夫具有"一而二,二而一"的特点,即他试图将"合一性"作为解决心性问题的思路。

    2020年11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论北宋理学家对普遍性的追求——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例

    高海波;

    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北宋开始,周敦颐、张载、二程就开始探索如何用这一模式解释宇宙与人生,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他们都认为,就本然状态而言,宇宙存在普遍性的基础,人、物均禀有此种普遍性,故人、物都具有统一性。但是就现实性而言,人、物各各不同,具有差异性。从本然性上说,人、物皆完满无缺;从现实性上说,人、物则都存在缺陷(乃至恶)。在这两者当中,北宋理学家更加关注普遍性问题,他们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就是要解释、认识并返归这种普遍性。他们虽然在具体理论和方法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体现了对于普遍性的追求。

    2020年11期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外国哲学

  • 远方无声闪电——论海德格尔1929年“费希特阐释”的结构与旨趣

    张柯;

    海德格尔在1929年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深意作了详细解读,指出这种知识学虽有其限度,但也不能仅仅被视为主体性哲学,而毋宁是一种对"人与存在之关联"的深刻致思。这种阐释提供了对费希特哲学的全新观察角度,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从康德哲学到德国观念论的传承和变化,而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进程也有重要意义。这种阐释遵循"人与存在之关联"这一"基础问题"来考察费希特哲学的极限性,对费希特哲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作出双重定位,由此使一种全新任务得以生发。

    2020年11期 58-6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 《耶拿逻辑纲领》:黑格尔思辨逻辑的萌芽

    荆晶;

    作为黑格尔思辨逻辑之萌芽,《耶拿逻辑纲领》中逻辑的任务、内容、功能及其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澄清。本文认为,首先,逻辑的任务是,通过系统地把握有限认识或反思的诸形式来超越有限认识,进而通往关于绝对物的思辨认识或理性认识。其次,逻辑的内容或三个阶段包括:描述有限物或知性的毁灭,由此扬弃自身并过渡为形而上学,进而阐明逻辑是关于绝对物或无限物之理性认识的否定一面,而形而上学是关于绝对物或无限物之理性认识的肯定一面。再次,逻辑具有"完善化"功能,从逻辑到形而上学的过渡是一种返回根据或开端的无限进程。最后,思辨逻辑从"萌芽"到"雏形"的进展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具体内容要素的丰富和细化,二是逻辑和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统一,三是逻辑和形而上学之展开方式的一致——辩证法,四是"绝对精神"的诞生。

    2020年11期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在范式转换中深化和拓展经典实用主义研究——以杜威思想为范例

    丁立群;

    经过学界多年研究,经典实用主义逐渐被看作已臻成熟的研究领域。由此,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新实用主义。本文认为,经典实用主义所内含的学术价值远没有被深度开掘,对其理论本身的研究还存有很大的空间。鉴于经典实用主义的理论性质,为了寻求新的研究出路,就要转换既有的理解范式,引进新的理解范式。本文尝试以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范式研究经典实用主义,以阐发经典实用主义新的内涵。当然,理解经典实用主义除了可以运用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范式外,还可以借鉴现象学等其他范式。对经典实用主义的理解和阐释是开放的,我们应当在范式转换中深化和拓展经典实用主义研究。基于新的理解范式,我们会发掘出经典实用主义新的哲学视野和哲学内涵,这是符合阐释学原理的。

    2020年11期 80-8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 西方元伦理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陈真;王桂玲;

    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百年元伦理学一直以追求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为宗旨,主要沿着道德语义和实践理性两大主线发展。前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释道德论说的两个显著的语义特征(即适真性和规范性),从而形成了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大阵营;后者主要探讨道德的合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最终根据问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建构主义。整个西方百年元伦理学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上半叶的初创时期、下半叶的扩张时期和21世纪以来的全盛时期。回顾西方百年元伦理学不同时期的发展,梳理西方元伦理学家在追求规范性知识的道路上所取得的进展与问题,批判性地借鉴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创立具有普遍价值的、客观的规范性知识体系,以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挑战,尤其是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

    2020年11期 88-10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动物为何拥有权利?——兼论强、弱两种动物权利论

    李剑;

    动物之拥有权利无法从人类对于动物负有的义务中推论出来,需要给出独立的动物拥有权利的论证。动物拥有权利的必要前提是动物有属于它自身的利益,而进一步考察动物拥有权利的理由,让我们可以主张动物也拥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权利。对"动物与人是否平等"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强、弱两种版本的动物权利论。强的动物权利论主张动物与人平等,这会导致捕食问题等特别的困难和荒谬结论,辛格与雷根■对捕食问题的解决都不成功。弱的动物权利论主张人有比动物更高的道德权利,人类的道德情感能力及人类共同体的成员身份都保证了人的道德地位高于动物。

    2020年11期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美学

  • 《周易》震、艮卦的时空意识及其美学意蕴——以王船山易学诠释为中心

    彭智;

    在儒家思想史上,王船山对震卦"动"义、艮卦"止"义所作的阐释甚为全面透彻,颇具体系性。王船山对震卦所包含的丰富哲学义理作了细致深刻且更富创新性的阐发,阐明了运动变化与时间、生成等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帝者始,继者震"的"始-继"历时性生成机制。船山引入"性""命"论,揭示了静态的"止"与空间化的"位所"之间的微妙关系,还以艮卦卦象即"山"的形象阐明了"止"的空间性。震道之运动与艮道之静止,其中内蕴着"始-继-终-始"的持续且具周期性的时间性,以及由运动而静止凝聚成事物形象所具有的空间性。震、艮相合,动、静互涵,生成不息,时空合一的宇宙生命由此得以昭明,其所内蕴的动静节奏之美和时空合一体的境界之美也由此而彰显。王船山以易学为体、诗学为用,不仅启示宗白华领悟到中国艺术意境之产生的终极根据,也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经典范式,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引入了活的源泉。

    2020年11期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学术活动

  • 疫情下哲学的回应与思考——“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综述

    罗启权;

    <正>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国内外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等造成了严重破坏,全方位考验着人类应对全球性突发危机,进行国际协作、国家治理、公共卫生和安全管理、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从哲学高度反思这次疫情是一个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有鉴于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以"疫情下哲学的回应与思考"为主题,

    2020年11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 第一届“经典与时代”人文学科青年论坛综述

    万岱;

    <正>2020年10月11日,第一届"经典与时代"人文学科青年论坛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93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人文学科与我们的时代"。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承办。来自京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

    2020年11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儒学思想研究——以山鹿素行与中江藤树为中心的考察》出版

    蛰泰;

    <正>张捷著《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儒学思想研究——以山鹿素行与中江藤树为中心的考察》一书于2019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宏观评估与微观考察相结合为研究模型,深入探讨了日本江户时代初期代表学派之间对儒家经典的不同诠释路向与特点,分析了其异同与成因,提出的方法与结论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儒学的海外传播具有实际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以中国儒学的理气论、心性论、格致论等为理论框架探讨日本儒者的学说特点及其局限,总结具有日本特色的对中国儒学的改造方式,探讨其在概念定义、解释体例、

    2020年1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