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

  • 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识性概念——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史的考察

    王海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2020年04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识性概念——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史的考察

    王海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2020年04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从公共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学——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性质的探讨

    焦佩锋;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阐释学既不是一个区别于私人阐释才可能的公共阐释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基于文本而挖掘作者意图的语义阐释学问题。从理论效应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不仅批判了西方解释学在切入生活与历史世界时所表现出的外部性与主观性,而且在一种倒转的意义上为西方解释学找到了谈论语言、理解和阐释活动的社会地平。从现实效应看,近现代中国社会依次展开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代表了唯物史观解释和改变世界的现实样本,这对于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鲜明的镜鉴意义。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的科学性质和实践能力,在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展开和深化中能够得到存在论高度的阐明,这既是构建中国阐释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彰显唯物史观理论性质的必要工作。

    2020年04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从公共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学——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性质的探讨

    焦佩锋;

    在唯物史观语境下,阐释学既不是一个区别于私人阐释才可能的公共阐释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基于文本而挖掘作者意图的语义阐释学问题。从理论效应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不仅批判了西方解释学在切入生活与历史世界时所表现出的外部性与主观性,而且在一种倒转的意义上为西方解释学找到了谈论语言、理解和阐释活动的社会地平。从现实效应看,近现代中国社会依次展开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代表了唯物史观解释和改变世界的现实样本,这对于建构中国阐释学具有鲜明的镜鉴意义。质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阐释学的科学性质和实践能力,在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展开和深化中能够得到存在论高度的阐明,这既是构建中国阐释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彰显唯物史观理论性质的必要工作。

    2020年04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国外马克思主义

  • 承认还是平等?——霍耐特与朗西埃之争

    赵林林;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2020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承认还是平等?——霍耐特与朗西埃之争

    赵林林;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2020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中国哲学

  • 释“《易》以感为体”——兼论六朝易学诠释中的玄佛融合

    谷继明;

    《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仲堪与慧远关于"《易》以感为体"的对话,可以称为一个典型的思想史事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玄学与佛学的交涉,而且通过分析殷仲堪和慧远各自对《易》与"感应"的理解,并追溯"感应"的诠释史,可以看到中国思想中这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是如何丰富起来的。慧远释"感应"有三层含义:作为因果报应的感,作为神识应物的感,以及圣佛度化众人的感。这三种感应都可以在易学中找到相应的资源,而他的阐发也丰富了易学的内涵,进而启发了理学家的思考。

    2020年04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释“《易》以感为体”——兼论六朝易学诠释中的玄佛融合

    谷继明;

    《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仲堪与慧远关于"《易》以感为体"的对话,可以称为一个典型的思想史事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玄学与佛学的交涉,而且通过分析殷仲堪和慧远各自对《易》与"感应"的理解,并追溯"感应"的诠释史,可以看到中国思想中这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是如何丰富起来的。慧远释"感应"有三层含义:作为因果报应的感,作为神识应物的感,以及圣佛度化众人的感。这三种感应都可以在易学中找到相应的资源,而他的阐发也丰富了易学的内涵,进而启发了理学家的思考。

    2020年04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严遵释老的文本结构、解说体例与阐释方法——以《老子指归》为考察对象

    李芙馥;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2020年04期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严遵释老的文本结构、解说体例与阐释方法——以《老子指归》为考察对象

    李芙馥;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2020年04期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作为精神修炼术的语言——论庄子哲学精神的语言之维

    陈之斌;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2020年04期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作为精神修炼术的语言——论庄子哲学精神的语言之维

    陈之斌;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2020年04期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外国哲学

  •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

    蔡祥元;

    舍勒通过同情与爱的区分表明,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当代学界常常被视作与同情相近的概念,但是如果借助舍勒的这一区分重新审视孟子的文本,我们将会发现,恻隐的本质是爱而非同情。作为爱之端的恻隐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具有源发性和价值构成性,它的发生结构与存在方式可以被称为感通。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孟子的恻隐不同于同情。黄玉顺用本源情感来刻画恻隐的本质,但他对舍勒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足以回应舍勒的问题,并且没有对情感的本源性内涵给出明见性的揭示。耿宁依托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提出一种相比经验主义的同情观更为原初的处境型同情。处境型同情可以构成德性的萌芽,基本契合恻隐现象的本质,但他未能进一步追问此种处境型同情如何可能。陈立胜认为,包括耿宁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类同情观都不能涵盖恻隐之心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诠释脉络。他借助朱子的阐发表明,恻隐之心相比其他三心具有奠基性地位,它背后关涉的是"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存在论思想构架,在此基础上,他又借助海德格尔的"情调"来刻画恻隐所开显出来的这一生存论体验。感通视角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天人一贯之"情调"如何可能的进一步发问。

    2020年04期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

    蔡祥元;

    舍勒通过同情与爱的区分表明,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当代学界常常被视作与同情相近的概念,但是如果借助舍勒的这一区分重新审视孟子的文本,我们将会发现,恻隐的本质是爱而非同情。作为爱之端的恻隐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具有源发性和价值构成性,它的发生结构与存在方式可以被称为感通。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孟子的恻隐不同于同情。黄玉顺用本源情感来刻画恻隐的本质,但他对舍勒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足以回应舍勒的问题,并且没有对情感的本源性内涵给出明见性的揭示。耿宁依托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提出一种相比经验主义的同情观更为原初的处境型同情。处境型同情可以构成德性的萌芽,基本契合恻隐现象的本质,但他未能进一步追问此种处境型同情如何可能。陈立胜认为,包括耿宁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类同情观都不能涵盖恻隐之心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诠释脉络。他借助朱子的阐发表明,恻隐之心相比其他三心具有奠基性地位,它背后关涉的是"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存在论思想构架,在此基础上,他又借助海德格尔的"情调"来刻画恻隐所开显出来的这一生存论体验。感通视角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天人一贯之"情调"如何可能的进一步发问。

    2020年04期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从内在性到超越——让·华尔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性影响

    林华敏;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的他者。此处与彼岸、深度与高度、内在性与超越在华尔那里构成强烈的张力:超越寓于绝对的内在性之中,又外在于内在性;最高的主体性与最高的客体性相关。人与上帝关系的开端与本质在这种张力之中得到揭示。这些命题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得到了阐述和发展。列维纳斯对华尔思想的解读与吸取,一方面表明了列维纳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呈现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和路径。

    2020年04期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从内在性到超越——让·华尔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性影响

    林华敏;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的他者。此处与彼岸、深度与高度、内在性与超越在华尔那里构成强烈的张力:超越寓于绝对的内在性之中,又外在于内在性;最高的主体性与最高的客体性相关。人与上帝关系的开端与本质在这种张力之中得到揭示。这些命题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得到了阐述和发展。列维纳斯对华尔思想的解读与吸取,一方面表明了列维纳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呈现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和路径。

    2020年04期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论“垂直向度的时间”——从柏格森、巴什拉到海德格尔的瞬间问题

    吴清原;

    对本真时间的探索一直是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话题。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一经提出即占据了法国学界的主导地位。随着巴什拉《瞬间的直觉》的出版,"瞬间"摆脱了其总被视为时间之局部的常识印象,并作为"垂直向度的时间"得到了彰显。通过与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的时间观对读,这种垂直向度的时间能够与此在的时间性"对接",从而真正完成从"虚假"到"本真"的跨越。

    2020年04期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论“垂直向度的时间”——从柏格森、巴什拉到海德格尔的瞬间问题

    吴清原;

    对本真时间的探索一直是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话题。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一经提出即占据了法国学界的主导地位。随着巴什拉《瞬间的直觉》的出版,"瞬间"摆脱了其总被视为时间之局部的常识印象,并作为"垂直向度的时间"得到了彰显。通过与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的时间观对读,这种垂直向度的时间能够与此在的时间性"对接",从而真正完成从"虚假"到"本真"的跨越。

    2020年04期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 感觉、认知与美德——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情感概念及其阐释

    李义天;

    作为人类道德心理的基本要素,情感在美德伦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亚里士多德,情感被理解为一种伴随着快乐或痛苦的心理感觉。为了激起或体验这种心理感觉,行为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认知程度和欲求范围。在前两者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表现为行为者的欲望或善观念并蕴含着相关判断的个体欲求,将成为情感是否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关键。然而,这仅仅表明情感在结构上涉及认知,但不能认定情感可以在事实上被还原为认知。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美德行为者不仅在践行美德时伴随着恰当的情感体验,而且情感本身的恰当运用也构成了激发美德的一个内在方面。

    2020年04期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感觉、认知与美德——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的情感概念及其阐释

    李义天;

    作为人类道德心理的基本要素,情感在美德伦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亚里士多德,情感被理解为一种伴随着快乐或痛苦的心理感觉。为了激起或体验这种心理感觉,行为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认知程度和欲求范围。在前两者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表现为行为者的欲望或善观念并蕴含着相关判断的个体欲求,将成为情感是否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关键。然而,这仅仅表明情感在结构上涉及认知,但不能认定情感可以在事实上被还原为认知。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美德行为者不仅在践行美德时伴随着恰当的情感体验,而且情感本身的恰当运用也构成了激发美德的一个内在方面。

    2020年04期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分配正义的契约论辩护——论诺齐克对洛克财产论的阐释问题

    侯杰耀;

    诺齐克通过阐释洛克财产论建立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为了论证获取原则的正义规范性,诺齐克把洛克但书的含义重新阐释为"不损害他人的处境";但诺齐克忽视了个人占有在货币出现前后发生的根本变化,"不损害他人的处境"条款无法处理货币占有的不平等事实。由于对洛克财产论的错误阐释,诺齐克没有意识到:在货币时代,同意的逻辑已经存在,分配正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基于同意的契约政府作为保障。

    2020年04期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分配正义的契约论辩护——论诺齐克对洛克财产论的阐释问题

    侯杰耀;

    诺齐克通过阐释洛克财产论建立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为了论证获取原则的正义规范性,诺齐克把洛克但书的含义重新阐释为"不损害他人的处境";但诺齐克忽视了个人占有在货币出现前后发生的根本变化,"不损害他人的处境"条款无法处理货币占有的不平等事实。由于对洛克财产论的错误阐释,诺齐克没有意识到:在货币时代,同意的逻辑已经存在,分配正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基于同意的契约政府作为保障。

    2020年04期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

  • 语境主义对简单知识问题的解决

    李锋锋;

    为了解决柯亨提到的简单知识问题,知识论者从拒斥闭合论证的单一前提、论证过程的无效性与论证内容的含混性等方面入手来解答,但这又会陷入坚持闭合论证与质疑闭合论证有效性的困境。跳出闭合论证怪圈,从语境主义的语境转换、知识归因的风险效应与凸显效应等角度来解决简单知识问题,或许是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

    2020年04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语境主义对简单知识问题的解决

    李锋锋;

    为了解决柯亨提到的简单知识问题,知识论者从拒斥闭合论证的单一前提、论证过程的无效性与论证内容的含混性等方面入手来解答,但这又会陷入坚持闭合论证与质疑闭合论证有效性的困境。跳出闭合论证怪圈,从语境主义的语境转换、知识归因的风险效应与凸显效应等角度来解决简单知识问题,或许是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

    2020年04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吗

    张若思;

    "知识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廉姆森论证了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智状态,不是信念和非心理成分的复合状态,且知识的条件是"首要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要讨论知识究竟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应澄清"心智状态"与"知识"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将知识理解为一种心智状态,更为合理的定位是将其置于一种哲学的"关系"视角之下加以审视。

    2020年04期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吗

    张若思;

    "知识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廉姆森论证了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智状态,不是信念和非心理成分的复合状态,且知识的条件是"首要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要讨论知识究竟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应澄清"心智状态"与"知识"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将知识理解为一种心智状态,更为合理的定位是将其置于一种哲学的"关系"视角之下加以审视。

    2020年04期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学术活动

  • “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综述

    赵浩;

    <正>2019年10月26—27日,由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论坛组织了"伦理型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文化规律"第二届长江学者智库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及其前沿理论"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智库论坛三大主题活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两百多名学者与会,围绕"伦理道德"与"文化战略"两大关键词进行研讨。

    2020年04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综述

    赵浩;

    <正>2019年10月26—27日,由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举行。论坛组织了"伦理型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文化规律"第二届长江学者智库论坛、"新中国70年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及其前沿理论"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智库论坛三大主题活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两百多名学者与会,围绕"伦理道德"与"文化战略"两大关键词进行研讨。

    2020年04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2020)征文启事

    <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国内外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甚至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二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全方位地考验着人类应对全球性突发危机,进行国际协作、国家治理、公共卫生和安全管理、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从哲学高度反思这次疫情,使人文精神照亮时代危机的重重阴影,是一个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结合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性的进程与危机、经济全球化及其生产流通方式、道德与生命伦理、生态文明、智能革命、人类

    2020年04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2020)征文启事

    <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国内外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甚至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二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全方位地考验着人类应对全球性突发危机,进行国际协作、国家治理、公共卫生和安全管理、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从哲学高度反思这次疫情,使人文精神照亮时代危机的重重阴影,是一个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结合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性的进程与危机、经济全球化及其生产流通方式、道德与生命伦理、生态文明、智能革命、人类

    2020年04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