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遵释老的文本结构、解说体例与阐释方法——以《老子指归》为考察对象Text Structure, Narrative Style and Elucidation Method of Yan Zun's Interpretation of Lao Zi:Based on Laozi Zhigui
李芙馥
摘要(Abstract):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关键词(KeyWords): 严遵;《老子指归》;文本;诠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芙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指归》中共出现“庄子曰”十五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至于所引‘庄子’今本无者十六七,不应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弃。”这是将《指归》中“庄子曰”视为《庄子》引文,由于“庄子曰” 后的文字都不见于向秀、郭象本《庄子》,因而推测《指归》为伪书。参见王德有:《老子指归译注》,商务印书馆,2004,第444—445页。这一推理看似有理,但失之过简。据清人全祖望记述,张南漪指出,由于严遵本名庄遵,故《指归》中的“庄子”应都是严遵的自称。全祖望认为《指归》是伪书,并非因其中有“庄子曰”,而是由于其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且“颇不类西京人语”。参见全祖望:《读〈道德指归〉》,载《老子指归译注》附录三,第444 页。
- (2)参见唐鸿学《指归跋》、蒙文通《严君平道德指归论佚文序》、王利器《道藏本道德真经指归提要》、张岱年《老子指归译注序》、王德有《〈老子指归译注〉自序》,载《老子指归译注》,第446—453页;李学勤:《严遵〈指归〉考辨》,载《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267—276页;那薇:《汉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觉体悟》,齐鲁书社,1992,第148—157页;樊波成:《〈老子指归〉当为严遵〈老子章句〉》“代前言”,载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1—52页。
- (3)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中国哲学应探索诠释学的研究进路,代表性的有傅伟勋、成中英、汤一介、黄俊杰、余敦康等。参见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载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第1—46页;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载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第1—5页;黄俊杰主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余敦康:《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的进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9—33页。本文使用的“诠释学”大体接近于汤一介所言之“解释学”,即既梳理文字、音韵、训诂等,又总结注释经典的解释方法。
- (4)参见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载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第10—12页。
-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一,载《老子指归译注》,第440页。
- (6)现存王弼本《老子》分为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有学者据北宋晁说之跋文“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以及南宋熊克重刊跋“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而认为王弼本《老子》原本没有分上下篇即道经与德经,也没有具体的篇目。另有学者据梁僧祐编纂《弘明集》所载汉末牟融《牟子理惑论》中“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参见僧祐:《弘明集》,刘立夫、胡勇译注,中华书局,2011,第70—71页)、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依王弼本分《老子道经音义》三十七章与《老子德经音义》四十四章(参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张一弓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537—539页)来反驳这种观点。参见余英时:《余英时先生序》,载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6—7页;虞万里:《〈老子指归校笺〉序》,载《老子指归校笺》,第2—58页。
- (7)《道藏》与《怡兰堂丛书》的七卷本按照道经在先、德经在后的顺序,认为《指归》卷一至卷六佚失,将现存德经部分排列为卷七至卷十三;《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学津讨原》的六卷本则相反,依据德经在先、道经在后的顺序将德经部分列为卷一至卷六。由此可见,两套校本对于上下经的排列次序正好相反,王德有、那薇、樊波成等学者主张应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本文亦从此说。
- (8)通行本原文中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指归》中无“是以圣人”四字。
- (9)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62,第3056页。
- (10)常璩:《华阳国志·蜀郡士女》,齐鲁书社,2000,第129页。
- (1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第147页。
- (1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第98页。
- (13)张鼎国:《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载黄俊杰主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63—84页。
- (14)关于《老子》中“链体风格”的讨论,参见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杨立华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第47—102页。
- (15)王德有主张,《指归》中的“神明”类似于《管子》中的“精气”,因而《指归》中“神明”又称为“神气”。参见王德有:《〈老子指归〉自然观初探》,《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第60—66页。金春峰认为,《指归》中说“道有深微,德有厚薄,神有清浊,和有高下”,只有气才有深微、厚薄、清浊、高下,因而“道德”“神明”皆为气,而“神明”与《管子》《淮南子》中的用法接近。参见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423—424页。王葆玹也认为,《指归》中的“神明”与《管子》中的“精气”大致相同,是一种精微之气。参见王葆玹:《黄老与老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250页。郑万耕则进一步指出,“神明”不仅为气,而且分为阴气与阳气,“所谓‘神明’,指阴阳二气的功能和作用……阴阳二气也称为神明”。参见郑万耕:《严君平哲学思想述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第48—54页。
- (16)李学勤:《严遵〈指归〉考辨》,载《古文献丛论》,第269页。另外,樊波成认为,《指归》其实是严遵的《老子章句》,只是后人未能识得其貌。《指归》并非是“传”,而是严遵《老子章句》中“章”的部分;《道藏》本《指归》的经文注为严遵《老子章句》中“句”的部分;将两者结合即为完整体例的严遵《老子章句》。樊波成考证严谨、论证严密,其论亦极具创见。参见樊波成:《〈老子指归〉当为严遵〈老子章句〉》,载《老子指归校笺》,第1—52页。
- (17)参见《“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特质”学术座谈会记录》,载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学传统(一):通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25页。
- (18)王葆玹:《黄老与老庄》,第247—248页。
- (19)陈寿:《三国志·蜀书》,中华书局,2011,第810—814页。
- (20)以“虚”“无”的方式指称“道”“德”“神明”“太和”,参见《老子指归校笺·道生一章》,第30—40页。
- (21)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3056页。
- (22)王葆玹即认为,考虑到历史上流行的严遵著作只有《老子指归》,可以推断严遵的“依老子、严周之指”乃是采用解《老》的形式,而将庄子思想渗透于解说之中。参见王葆玹:《黄老与老庄》,第248页。
- (23)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第34页。
- (24)此处王德有译注版与樊波成校笺版不同,王德有版此处为“[确](礭)然《大易》”“大易”两字有书名号,指代《周易》一书。参见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得一章》,第27页;樊波成校笺:《老子指归校笺·得一章》,第24页。
- (25)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务印书馆,2009,第210页。
- (26)晁说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后记》,参见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载《诸子集成》第3册,世界书局,1935,第47页。
- (27)汤用彤:《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载《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第265页。
- (28)参见王晓毅:《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171—182页;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第427页;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第149—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