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逸超;
宋代中期以前士大夫对“格物”的理解一般继承了郑玄的“来物”之说。熙宁、元丰年间的洛阳学者基于《礼记·乐记》,将“物”理解为可能引发人欲的外物,从而将格物论转变为一种心性工夫。在这一普遍排斥物的工夫论取向中,程颢的“至物”新说则向物敞开,将“物”解释成物中之理,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旨在消除内心人欲而呈现内在道德本源的心性工夫。程颢去世后,程颐逐渐开始重视人伦关系之外的物。在格物的对象和方式上,汴洛、关中、永嘉三系的记录有所差异,这暗示着程颐格物思想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刘元承记录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虽然为汴洛门人所反对,也与关中门人的理解有异,却被日后的朱子发扬光大。
2025年06期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翟奎凤;
阳明晚年多次以灵明论良知,并以气言万物之一体。对于良知与气的关系,学界尚未深入讨论,也未注意到禅宗的灵明、灵知思想对阳明学的潜在影响。阳明强调良知灵明与气的一体性,甚至认为良知是宇宙造化之精灵。王畿、邹守益等都非常看重阳明晚年的良知灵明论,并视此为儒家千古一贯之道脉。王畿提出“一念灵明”,又以灵气诠释良知,发展了阳明的良知灵明论。良知是一种灵气,并不等于把良知降格为形而下之存在;灵气论突显了阳明学良知思想的宇宙论、生生论面向,这是其有别于禅宗灵明思想的重要特征。在阳明学看来,灵明不离气,同时又对气有超越性和主宰性。实际上,此种看法对晚明心气关系的相关讨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5年06期 56-70+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李敬峰;
作为明清之际转移一世之学风的学者,陈确借由倾力撰写《大学辨》,显豁出其“既异程朱、亦背陆王”的学术特质。他认为“朱、王之争”的学术成因在于朱子被《大学》迷惑以及阳明辩驳《大学》不力,而其解决方案是“罢黜《大学》,光复孔孟”。即以否定《大学》之神圣性来消解“朱、王之争”的文本基础,以孔子、孟子的原始儒学为“朱、王之争”的义理裁断依据。这一方案既不同于其师刘宗周的“修正王学”,亦相异于同门及辩友张履祥的“尊朱斥王”,而是着意跳出朱、王的二元框架来进行探究。陈确一方面将愈演愈烈的《大学》义理之争延展到考据上来,从而推动明清学术的转型,这使其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导;另一方面开示出回应“朱、王之争”的新思路,将解决“朱、王之争”的方案在尽可能的方向上提揭出来,其方案也成为考察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之生成与互动关系的鲜活个案。
2025年06期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