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 中华文明中的“一以贯之”——论“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刘震;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具有内在逻辑与有机联系。“五个突出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存在互为依托的动态关系:连续性为根基,创新性为动力,统一性为框架,包容性与和平性为实践导向。同时,“五个突出特性”具有时空维度的关联:连续性与创新性构建时间维度的传承与突破,统一性与包容性塑造空间维度的多元一体,和平性则为文明价值观的重要表达。通过阐释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特质,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并非静态延续,而是以“守正创新”的方式辩证发展,这体现了文明内核的稳定性与时代适应性的统一。经由历史与哲学的双重论证,阐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可以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提供系统性框架。

    2025年06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

  • 空间利维坦:资本主义空间政治的一项批判性考察

    吴红涛;

    结合“利维坦”的词源发端、霍布斯的延伸阐释以及学界的灵活化用,我们可将利维坦作为一种审视资本主义空间政治的隐喻性视角。资本主义特有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权力模式,使其对待空间的惯有策略和价值立场多维度地沿袭了利维坦的典型特征;建构和塑造具有强力威权的“空间利维坦”,一直是资本主义空间政治的隐形内核。“空间利维坦”在资本主义那里具体呈现为进阶地理扩张的空间增殖、施展权力渗透的空间规训和朝向伦理异化的空间失真。资本主义“空间利维坦”给空间带来了“创造性破坏”的异化效应,其在现实世界引发了难以摆脱的空间困境,亟待我们予以批判性反思。

    2025年06期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重审当代资本主义的机器奴役模式——对拉扎拉托“负债的人”及其抵抗观念的批判

    孙亮;

    我们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研究时,既要关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对立关系,也要聚焦“主体”是如何被嵌入资本主义生产并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主体”作为西方左翼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始终以权力支配作为基本前提,其中拉扎拉托的“去主体化”理解范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体生产包括“社会屈从”和“机器奴役”两种模式,分别指向“意指符号学”和“非意指符号学”两种统治方式。在他看来,“制造负债的人”是机器奴役的典型形式,对此予以抵抗只是一种“主体”自身的调整,即负债者向无债务主体的转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看,对“债务”这一经济范畴的批判必须指向其历史根源,即债务是在特定的资本主义历史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象。只有对“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这一资本主义的基础进行“革命”,劳动者才能真正摆脱资本的剥削和债务的压迫。这正是颠覆资本主义主体生产模式的合理入口。

    2025年06期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中国哲学的话语与形态

  • 北宋中期洛阳学者与二程的格物论——基于二程语录记录者的解析

    孙逸超;

    宋代中期以前士大夫对“格物”的理解一般继承了郑玄的“来物”之说。熙宁、元丰年间的洛阳学者基于《礼记·乐记》,将“物”理解为可能引发人欲的外物,从而将格物论转变为一种心性工夫。在这一普遍排斥物的工夫论取向中,程颢的“至物”新说则向物敞开,将“物”解释成物中之理,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旨在消除内心人欲而呈现内在道德本源的心性工夫。程颢去世后,程颐逐渐开始重视人伦关系之外的物。在格物的对象和方式上,汴洛、关中、永嘉三系的记录有所差异,这暗示着程颐格物思想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刘元承记录的“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虽然为汴洛门人所反对,也与关中门人的理解有异,却被日后的朱子发扬光大。

    2025年06期 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心知、灵明及其与气的关系问题: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讨论

    翟奎凤;

    阳明晚年多次以灵明论良知,并以气言万物之一体。对于良知与气的关系,学界尚未深入讨论,也未注意到禅宗的灵明、灵知思想对阳明学的潜在影响。阳明强调良知灵明与气的一体性,甚至认为良知是宇宙造化之精灵。王畿、邹守益等都非常看重阳明晚年的良知灵明论,并视此为儒家千古一贯之道脉。王畿提出“一念灵明”,又以灵气诠释良知,发展了阳明的良知灵明论。良知是一种灵气,并不等于把良知降格为形而下之存在;灵气论突显了阳明学良知思想的宇宙论、生生论面向,这是其有别于禅宗灵明思想的重要特征。在阳明学看来,灵明不离气,同时又对气有超越性和主宰性。实际上,此种看法对晚明心气关系的相关讨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5年06期 56-70+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从陈确的《大学辨》看其对明清之际“朱、王之争”的回应

    李敬峰;

    作为明清之际转移一世之学风的学者,陈确借由倾力撰写《大学辨》,显豁出其“既异程朱、亦背陆王”的学术特质。他认为“朱、王之争”的学术成因在于朱子被《大学》迷惑以及阳明辩驳《大学》不力,而其解决方案是“罢黜《大学》,光复孔孟”。即以否定《大学》之神圣性来消解“朱、王之争”的文本基础,以孔子、孟子的原始儒学为“朱、王之争”的义理裁断依据。这一方案既不同于其师刘宗周的“修正王学”,亦相异于同门及辩友张履祥的“尊朱斥王”,而是着意跳出朱、王的二元框架来进行探究。陈确一方面将愈演愈烈的《大学》义理之争延展到考据上来,从而推动明清学术的转型,这使其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导;另一方面开示出回应“朱、王之争”的新思路,将解决“朱、王之争”的方案在尽可能的方向上提揭出来,其方案也成为考察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之生成与互动关系的鲜活个案。

    2025年06期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当代西方哲学前沿

  • 自然机制还是意义机制——现象学与自然主义在他心感知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蔡祥元;

    在如何感知他心的问题上,现象学与自然主义的他心直接感知理论有一些基本共识。它们都反对通过推论的方式来把握他心,并且都通过扩展感知的内涵来说明我们何以能够直接感知到他心。但是,在进一步为这种直接感知的可能性辩护的时候,两者采取了根本不同的思想模式。我们把自然主义的辩护原则称为“自然机制”,而把现象学的模式称为“意义机制”。意义机制一方面有别于先验的辩护原则,有向生活经验层面的回返;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自然机制,它是在经验内容层面寻求经验现象的整体性或统一性原则。自然机制的辩护模式会导致心灵的直接实在论,这种主张将陷入无法区分心物的两难困境。意义机制则与之不同,它通过诉诸自我和他我在社会生活中的构造过程来说明直接感知如何可能,这样做能更好地避免直接实在论带来的两难。

    2025年06期 82-9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意识研究中的自然化悖谬——限定在“第一人称描述方法”的考察

    周振权;

    在当前的意识研究中,自然化的意识研究盛行。自然化进路的现象学把“第一人称描述方法”改造为提升实验设计的精确性以及被试主观报告的精确性的方法,但以里比特为代表的实验的意识研究者却从认知科学内部对此发出了质疑。由于把现象学方法误认为只是在精确性程度上提升实验研究,认知科学没有从现象学那里获悉意识的实证研究与本质性研究的区别,因而在探究意识的本质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然主义的悖谬之中。现象学不应该放弃自身独特的研究纲领并向认知科学的自然主义靠拢。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只有各自保留特有的研究方法,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获得其充分的合理性。

    2025年06期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无聊的本真性——重审海德格尔的本真性思想

    陈勇;

    本真性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道德理想,无聊则是一种平淡无奇的日常经验。但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本真性与无聊作为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彼此关联的。本真性不仅意味着对生存的本真理解,也意味着基础情绪的产生,例如畏与无聊。海德格尔区分了三种无聊,并且将“深度无聊”规定为一种本真性状态,它不仅意味着对世界整体的领会,而且是一种自由经验,包含了“提升的可能性”与“决断的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深度无聊可以被视作一种本真性经验,但它也恰恰体现了本真性伦理的一种根本困境:本真状态可能是空洞与无聊的。在其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另外一种本真性概念——归家。

    2025年06期 10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应用伦理学

  • 应用伦理学的“应用”风险

    樊浩;

    应用伦理学逻辑与历史地内在两类“应用”风险:“学”-“用”失衡和“应”-“用”失当。第一,“学”-“用”失衡。两大文明悬案诠释了这一文明风险。一是大英图书馆和伦敦国王学院图书馆中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藏书之间的失衡,以及这一现象与西方社会“失家园”的现代性危机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二是儒学史上两汉经学过度强调经世致用,及其所导致的儒道佛互竟的“汉唐悲歌”。第二,“应”-“用”失当。这表现为学术使命的两种错位。一是如何“应”的错位。伦理学在文明演进中从“编剧”沦落为“客串”。以“X+”的思维范式建构伦理学与其他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失却了伦理学的人文理想主义气派。二是何种“用”的错位。伦理学从文明的“守夜人”成为“陪衬人”,从“应用”沦为“附庸”。伦理学者必须在“应用”中坚守人文理想主义、文明理想主义,在理想与现实、价值与事实的辩证互动中,履行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双重使命,由此才能超越风险,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文化贡献。

    2025年06期 123-14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科技哲学前沿与当代社会

  • 金岳霖的《知识论》体系

    王路;

    金岳霖的《知识论》以知识为对象,从关于感觉的论述出发,逐级递进,最后达到真,是一部具有体系性特征的著作。与传统和现代知识论著作相比,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探讨了逻辑和归纳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问题和区别,并且试图既容纳传统知识论讨论的问题,包括感觉、时空和度量,也体现现代知识论的表达方式,包括从句子出发,考虑与句子对应的事实,进而探讨思想和命题,最终达到关于真的认识。金岳霖的《知识论》涵盖了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关于知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且为之注入了新的要素和认识,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2025年06期 14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人物专访

  • 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原则——访邱仁宗研究员

    邱仁宗;李亚明;

    <正>一科技伦理治理原则的本质与特征问:邱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对您进行访谈。近些年来,您的工作围绕应用伦理学,特别是对“伦理原则”的研究展开,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近几十年来,“伦理原则”已在解决由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方面显示出很大优势。随着原则研究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原则的含义和功能也亟需得到进一步的清晰界定。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伦理原则?它在当代科技伦理学研究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2025年06期 15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5年度重点选题

    <正>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哲学研究杂志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和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5年06期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