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动态

“科玄论战”百年纪念专题

  • “人生观论战”的历史场域与当代价值

    李萍;张琼;

    1923年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展开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历史上亦称为“科玄论战”“人生观论战”,这是穿越世纪的思想大论战。“人生观论战”究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理解其对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反思性价值?我们通过与“人生观论战”展开共时性与历时性对话、认知与实践对话以及特殊性与普遍性对话,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发展之价值取向的某种方向。

    2023年12期 5-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科玄论战”与人生观问题的百年寻思

    姜佑福;

    “科玄论战”的百年回顾,绝不仅限于历史纪念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为“科玄论战”的实质乃是“科学”“哲学”以至“玄学”之于近代以来中国人“人生观”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等问题。在“科玄论战”的基本史实及其百年回响中,蕴含着深刻影响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大实践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即如何对待以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进步为核心成就的现代西方文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科学性质,如何看待中华民族自身文明和文化传统等。在当代语境中重审“科玄论战”或人生观问题上的“科玄之争”,最为根本的思想任务是,通过深入把握当今人类社会和中国发展的总体境况,回应和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课题,深刻阐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出特征和重要成就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言之,通过继承和拓展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理解,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华,构建一个能够全面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一种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科学的人生观;其核心指向是在“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锻造出一种全新的政治文明形态,以驯服技术和资本的无序扩张,使人类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一种真正自由的关联。

    2023年12期 18-3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伦理学意义

    王泽应;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爆发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称“科玄论战”,是继“东西文化论战”之后中国学术界发生的一次规模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论战中形成的科学派、玄学派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三家,围绕着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伦理、理性与直觉、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和激烈的学术论争,对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和伦理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伦理思想和伦理文化的发展而言,“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有着对科学万能论和道德万能论的诸多反思和批判,对“科玄分涂”之必要性的深刻论证和对“分涂”之后果效应的诸多忧思,对“科玄统一”之合理性的关注和对其矛盾如何化解的诸多忧虑,初步标揭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伦理思想以及二者相结合的价值建构意义。

    2023年12期 32-4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 “科玄论战”与技术治理的理论构建

    刘永谋;伍铭伟;

    中国的技术治理理论构建要因地制宜,结合当下中国国情进行适当改造,使其适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在中国语境中构建新的技术治理理论?百年前的“科玄论战”可以为该问题的回答提供一些启示。当时论战中的三大主要流派科学派、玄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派,至今似乎仍然三足鼎立。今天我们首先应该站在玄学派的批判视角去审视技术治理中的缺点,其次应该站在科学派的视角确立技术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应该站在唯物史观派的视角去确定技术治理的具体实践模式。将此三点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实现有限技术治理的目标,即人与技术在治理情境中的融合。这种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23年12期 43-5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 20世纪黑人主体性的重建——基于法农的精神分析理论

    郑祥福;吴俊娇;

    如何重建非洲民族主体性,这是20世纪泛非主义的重要目标。作为非洲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农是在种族、种族主义和民族意识方面深具创见和影响力的黑人思想家。他历经从殖民主义时期的“精神错乱”到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自发性觉醒”的蜕变过程,以其独特的精神分析理论,辨析了殖民统治者话语中黑人主体性缺失的根源,揭示了在反殖民运动中黑人主体性的再现和重建过程。基于对黑人主体性重建之思想机理的阐释,法农提出了构建非洲民族主体性的三重逻辑:必须以暴力革命为根本手段;必须以变革生产方式为主体性重建之基础;必须以民族意识觉醒为引擎,恢复黑人的文化自由。法农的黑人主体性重建思想对于激发20世纪后半叶非洲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非洲大陆反殖民主义的精神内涵,而且对消除新殖民主义的隐形桎梏、重建黑人在后殖民时代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非洲独立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柱,又是当今非洲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想基础。

    2023年12期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中国哲学的话语与形态

  • 论性善恶混论的产生年代与理论来源

    沈顺福;

    学术界通常认为先秦时期便有了性善恶混论,其代表是世硕的观点以及《孟子》文本中的相关主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孔子的人性论其实属于性善恶未分论,而非性善恶混论。而世硕的观点及《孟子》引文中的观点都与孔子的人性论相近,均可通过性善恶未分论而得到解释,而非必定是性善恶混论。性善恶混论认为人的天生材质包含善恶两类材质,善质论吸收了孟子的性善论,恶质论吸收了荀子的性恶论,两者合成便成就了性善恶混论。准确来说,汉代董仲舒并不是性三品论者。从狭义来说,董仲舒持性善论;从广义来说,董仲舒持性善恶混论。性善恶混论由此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观点。从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来看,性善恶混论应该出现于荀子之后、汉代之前,而不可能出现于先秦时期。性善恶混论是性善论与性恶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2023年12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 《性自命出》“性善”倾向和“性”“情”关系的哲学解释与来源

    王小虎;

    《性自命出》中“自然人性论”和“性善”倾向的不同,不足以成为其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篇章或部分的充分条件,关键要看这两者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是否符合孔孟之间儒学发展之心性论转向的思想特征和趋势。答案是肯定的。《性自命出》正是在“心”之哲学地位提升的基础上区分“性”“情”并主张“情生于性”:“性”根植于“命”,而“命”源自“天”的大化流行。因此,生而即有的“性”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但需借助于“情”才能呈现于外;“情”则是“性”由于“物取”或“心取”而于“心”上的形著和证显;承继孔子“为仁由己”的思路,故有“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的“性善”倾向。

    2023年12期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当代西方哲学前沿

  • 澳洲计划下的否定性真理

    何朝安;

    当代最主流的真理理论是使真者理论。此理论认为真理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事实:一个命题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存在相应的事实使它为真。此观念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是,如何借助事实的概念对否定性真理的形而上学基础给出融洽说明。诉诸否定事实的罗素方案和诉诸不相容性概念的迪莫斯方案,这两种传统应对方案均存在可疑之处:前者引入了否定事实这一可疑的神秘实体,而后者似乎是概念循环的——不相容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否定概念。在当代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中,既有学者严肃论证否定事实的形而上学合法性,也有人试图以作为整体的世界本身或世界的总体性事实来为否定真理的实质给出说明。但是目前可见的否定真理解释方案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基本前提,即(现实世界的)否定真理的使真者必定是现实世界的东西。本文抛弃这一预设,尝试论证一种在基本观念上有别于上述诸理论的新方案——模态方案,它的核心洞见建立于当代哲学逻辑中“关于否定的澳洲计划”之上。参照澳洲计划,我们将否定概念技术化地处理为一个模态概念:否定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可能世界间的不相容关系及可能世界中被否定语句的真假。根据此方案,否定真理的使真者并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任何实体,而是存在于可能世界之中的可能事实。模态方案具有两大理论优势:在此方案下,对否定真理的恰当理解不需要诉诸罗素式的否定事实;某种类似于迪莫斯方案所面临的概念循环难题在此方案下可以被有效化解。这一对模态方案的勾勒与辩护不仅将成为一种新的否定真理观的首次完整表述,而且将有望实质性地拓展当代真理论研究的核心框架及理论深度。

    2023年12期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他者的双重超越——列维纳斯思想中他异性在自我构成中的作用

    张荔君;

    自我如何构成的问题贯穿于列维纳斯思想的各个阶段,自我构成以及他异性在其中的作用成为他人问题的先导。在自我构成中,他者承担着双重超越的作用。他异性不仅仅承担着引导主体进行超越的作用,而且承担着引导自我构成、使自我得以从匿名性中逃离并凝聚自身的作用。具体而言,从“沉降”的超越出发建立自我的内在性生存,这是自我构成的第一步。再经由“升越”(形而上学的超越)向他人敞开,这是自我构成的目的,也是列维纳斯他者哲学的伦理目的。自我的生存结构、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结构、主体性与他异性的原初关系都在这种双重超越的张力中得到展示。双重超越最终以“神圣性”为指向,使列维纳斯能够通过他者的他异性走出一条“破出存在”“别于存在”的超越之路。

    2023年12期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哥德尔论证与人工智能的知识限度

    陈以森;王奇琦;

    近年来,人工智能掀起的技术热潮已经引发了理论界的全面关注,人工智能哲学亦成为当今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在众多人工智能哲学议题中,“人类心智知道的知识是否能够胜过计算机”这一问题既关乎人类未来自身的命运,也关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故而是人工智能哲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之一。借鉴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采用的论证策略,结合认知逻辑的最新研究进展,或可构造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知识限度的“不可证明性论证”,表明在不借助自明性概念的前提下,我们能够通过非推论的方式认识与理解先验知识。这一工作能够凸显人工智能的认知价值,极大扩展传统人工智能哲学中的知识边界,为人工智能知识论探寻非可证的知识、非公理化先验知识以及非推论且非自明的知识提供认知层面与逻辑层面的可能。

    2023年12期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伦理学

  • 敬重先于爱:康德构建敬重与爱的平衡的逻辑起点及当代审视

    刘睿;

    敬重与爱的平衡是康德人际关系伦理的基本目标,他主张用“敬重先于爱”作为构建敬重与爱的平衡的逻辑起点。根据康德,爱他人的义务源于敬重人性本身尊严的诫命,敬重应该构成爱的起点、爱的底线和爱的最高限制原则;把人性作为目的自身来敬重必然导向对他人的爱。这分别展示了康德构建敬重与爱的平衡的理论根据、实践方法和终极理想。康德敬重先于爱的思想对人际关系伦理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今构建和谐公共关系和私人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困境并带来“敬重却不够爱”这一新的人际关系伦理难题。

    2023年12期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从真诚出发:诚实、真相与谎言——兼论如何理解谎言禁令及其相关概念

    郁乐;

    真诚、诚实、真话与真相等概念,对理解什么是谎言以及谎言禁令具有重要意义。真诚是诚实的必要条件,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实是真诚地说真话;真话意味着真诚的言者相信自己所言为真;但是,真话并非必然能够通达真相或真理。真诚是真诚-诚实-真话-真相(或真理)系列概念中的核心,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意义。应该被严格禁止的谎言内在地包含欺骗意图、自利动机与虚假陈述。某些特殊情境中的“不真实”话语并未包含自利动机,其道德价值与包含这一要素的谎言有所不同。

    2023年12期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下载本期数据